常聽有人問:“醫(yī)生,為什么我的小便會有泡沫產生?我聽人說尿里泡沫多可能是腎病,是不是我的腎壞了?”遇到此類問題大家不要慌,尿里有泡,不一定是腎臟的損傷。小便有泡沫可以是正?,F象,可能是馬桶里沒有沖洗干凈殘留的洗滌劑,洗滌劑溶于水中讓尿起泡;也可能是劇烈運動(或勞累)、受寒、發(fā)熱、精神緊張、近期食用大量高蛋白質的食物等造成的生理性蛋白尿;也可能是尿急時,排尿壓力加大,尿速增快,導致尿里氣泡增多。當然,泡沫尿也可能是尿路感染、糖尿、蛋白尿等病理結果。
腎病引起的泡沫尿有一定的特點:尿液表面的泡沫比較綿密,且一段時間后并不會消失。尿液中的泡沫,如果很長時間都難以消散,這種情況要引起重視。其實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去醫(yī)院做一個尿常規(guī)檢查。比起觀察尿中的泡沫,規(guī)律體檢能更準確、及時地發(fā)現腎功能異常,而且還便宜。
蛋白質是個好東西,但是不應該出現在尿中。正常情況下尿液中無法檢測出蛋白質,因為腎小管能夠回吸收原尿中大部分蛋白質。只有腎功能出現了問題,才會導致蛋白尿。蛋白尿的出現,大多沒有癥狀,而且早期癥狀較輕,難以發(fā)現,只有嚴重的時候才會出現泡沫尿現象,類似于啤酒花,人們通常也就是這個時候才會去關注和發(fā)現。
尿常規(guī)檢驗技術簡單,結果快速方便,是臨床最基本的檢驗方法之一。尿常規(guī)化驗中,尿蛋白陽性(+)表示有尿蛋白。如果陽性,還用1~4個“+”來大致反映量的變化,“+”越多,表示尿蛋白越多。
但是,尿常規(guī)中的尿蛋白測定是定性檢查,檢驗結果易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故在反映尿蛋白量的多少方面準確性不如24小時尿蛋白定量。
24 小時尿蛋白定量實驗為定量檢測,即準確收集24 小時尿液,記錄總尿量,混勻尿液,計算尿蛋白含量,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尿蛋白的情況。若24 小時尿蛋白定量持續(xù)> 150 mg 稱為蛋白尿。24 小時尿蛋白定量< 1000 mg 稱為少量蛋白尿;> 3500 mg 稱為大量蛋白尿;介于二者之間為中等量蛋白尿。
蛋白尿的出現,提示腎小球或腎小管受到損害,對尿蛋白量的準確測定,有助于臨床醫(yī)師對患者病情的診斷、評估以及治療。中國成人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為10.8%,我國現有上億人患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無法治愈;其病情嚴重程度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并與臨床顯著的并發(fā)癥和不良結局相關。
在普通人群和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尿蛋白可以作為不良結果(如死亡率、終末期腎臟病和心血管事件等)的預測指標?,F有的臨床實踐指南強調使用目前的蛋白尿水平以及估測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進行慢性腎臟病定義和分期。 因此,關注蛋白尿、關注腎臟的健康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