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逗笑喂食而導致孩子吞入異物的事件屢見不鮮,在心痛的同時,再次提醒各位家長給孩子喂食東西時一定要小心,因為連接小兒氣管與食道的會厭軟骨未發(fā)育成熟,功能尚不健全。當寶寶口中含著食物說話或者大笑時,很容易導致氣管異物。
4種日常習慣易致寶寶氣管異物
1、給寶寶吃花生、瓜子、果凍等食物
果凍、瓜子和花生這些食物體積較小,是很容易噎到孩子的。此外,一定阻止孩子往嘴里拋食物。尤其是小體積的葡萄、花生等,如果往嘴里拋,或者通過嘴巴吸進去,就非常容易發(fā)生危險。
正確做法:在食物選擇上,避開高卡喉風險的食物,葡萄等又大又軟的食物應切成小塊食用,如果孩子實在嘴饞,可以先將食物弄碎后再給幼兒食用。
不要給孩子吃不能咀嚼的食物,3歲以內寶寶不要給花生、瓜子、蠶豆等不易咬嚼的食物;5歲以下寶寶不要吃泡泡糖和不要進食體積較小的果凍等食物,切忌一整塊吸入。
2、寶寶吃飯時大哭或大笑
吃有吃相,如果寶寶在吃飯的時候被逗笑,食物就容易從咽門掉進氣管里卡住。
正確做法: 家長千萬不要“飯桌教子”,追著孩子喂飯,或者為了讓寶寶張嘴吃飯,逗孩子笑!孩子吃飯時,最好讓孩子安靜地吃飯,千萬不要刺激或驚嚇孩子。
3、寶寶一邊吃飯一邊玩耍
如果孩子玩的時候如果嘴里含著食物,很容易發(fā)生食物誤入氣管的情況,輕者出現(xiàn)劇烈的嗆咳,重者可能導致窒息。另外,孩子叼著小勺跑來跑去時如果摔倒,小勺可能會刺傷寶貝的口腔或咽喉。
正確做法:應培養(yǎng)孩子有規(guī)律地吃飯,最好固定吃飯位置,不要讓孩子端著碗到處跑。此外,吃飯時也不應讓孩子看電視、玩玩具。
4、細小物品沒有擺放好
一些能放進孩子嘴里的物品如果沒有放好,就容易被孩子當作食物拿來吃。如果寶寶吞下圓滑的小物品還能隨大便排出,但如遇到尖銳物品就容易卡在食道或消化道內,只能通過手術取出,情況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
正確做法:①告訴孩子不要將小物件含在口內玩;給孩子購買玩具時,應挑選不要帶有容易脫落的小零件;發(fā)現(xiàn)孩子口內有異物,應勸說或誘導其吐出,切不可急于從其口內挖取或打罵;
②像鉛筆帽、硬幣、項鏈、紐扣,發(fā)卡、橡皮頭、繡花針、磁鐵、塑料片等這類細小物品一定要放在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并且家長要經常告訴孩子什么東西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孩子吃了饅頭、花生、黃豆等食物之后被噎住,如果選擇用水來緩解,這些食物遇水后發(fā)脹,不僅更加難以咽下去,還會堵住喉嚨,繼而引發(fā)窒息。此外,嗆住了也不要輕易喝水,因為這樣只會加重并引起嗆咳,如果不小心嗆進肺里,還會引發(fā)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被魚骨卡喉嚨,不建議吞食東西,首先,可以讓孩子張開嘴巴,大人用手電筒等觀察魚刺的位置,如果張開嘴就能看得見魚刺,在固定孩子嘴巴的前提下,大人可用筷子或鑷子夾出來。如果確認魚刺較小,大人可用干凈的手指或筷子伸進嘴里壓住舌根部,使孩子惡心嘔吐,最好能大吐,把吃進去的東西吐出來,小魚刺也就隨食物一起出來了。
如果不清楚魚刺的大小,或者知道魚刺很大,大人千萬不能讓孩子吞食東西,也不能盲目讓孩子嘔吐,必須及時到醫(yī)院,讓醫(yī)生處理。盲目吞食或驅吐可能讓魚刺刺破孩子的咽喉和食管,造成更大的傷害!
孩子卡吼后應先排出異物,寶寶一旦卡喉,第一時間不是送往醫(yī)院,而是立即急救讓異物排出。尤其是氣管異物,急救必須爭分奪秒,否則寶寶可能因窒息而送命。
消化道異物:如果還在咽喉,家長可以用手指摳。如果已滑下去,且沒有咳嗽等氣管異物表現(xiàn),可以帶到醫(yī)院拍片,確定異物形狀、危險性,如在食道,則由耳鼻喉科醫(yī)生取物,如在消化道,可由消化內科醫(yī)生用內鏡取出。
氣道異物:必須立即采用海氏急救法,同時馬上送醫(yī)。一兩歲的小寶寶:家長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將寶寶放坐在腿上,背部緊靠著家長的胸部。家長用手使勁向后向上擠壓寶寶的上腹部(臍上區(qū)域),壓后隨即放松,反復數(shù)次。
年齡較大,能獨立站穩(wěn)的寶寶:可采取站姿,上身略向前傾。家長用雙臂從身后將寶寶攔腰抱住,同時右手握拳,頂住其上腹部,左手則按壓在右拳上,然后用力向上、向后,猛烈而迅速地擠壓其上腹部,壓后隨即放松。
具體步驟:
1.站在病人背后。
2.用兩手臂環(huán)繞病人腰部,一手握拳抵住肋骨下緣與肚臍之間,另一手抓住拳頭。
3.快速向里向上擠壓,形成一股沖擊性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沖出。
4.重復以上手法直到異物排出。